本次甄選聚焦於跨域「思考」與「專題」式「學習」的創新方案,期望能夠解決當下難題,並產生影響與永續發展,在新課綱上路即將滿兩年時間下更顯其重要性,這樣的內涵不僅實質鼓勵了落實推動新課綱的學校、社群與教師們,更引導社會大眾、家長共同關注21世紀全世界一起努力的方向。
本次從初選到複選的組別都展現了體制內外教育的動能,無論是學校、社群或個別教師,體制外的機構與團體等,對於提供新的學習都投入了許多的努力與嘗試,不只是課程教學的成果可供大家參考與學習外,發展與實踐的歷程的實務與困境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更能讓其他有意從事相關努力者,縮短摸索的時間,更是無形鼓勵,成為支持的網絡。在這次的過程中,除了看見努力,也看見了未來持續發展的方向與可能。
跨域不僅僅是不同領域與學科的合作,如何培養跨領域通用的思考能力與態度更是重要的;「專題」式「學習」有別於其他的學習,教師指導的角色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支持與共學,不是教導學習方法,而是透過專題的解決問題歷程中,學會如何學習。這兩個部分都是這一波課程教學思考與實踐上重要的改變,也是多數參賽組仍能持續努力的方向。
課程教學除了帶領學生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外,同時也在解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能力上的問題,如果課程僅是以發展者的角度出發,對於目標對象的需求與考量未能有更多考量,或是學習者的發展有更系統性的規畫時,課程能夠觸動學生或支持學生學習就很有限,更難使學生持續發展。此外,學校與教師的工作複雜度與挑戰越來越高,如果無法在發展的同時一併思考擴散與長久經驗的方式,就會成為曇花一現。
這些改變不僅是對於學生,對於社會大眾、家長、學校、教師都是新的挑戰,我們不僅是為學生營造環境、提供課程,更需要先讓自己改變,讓自己成為學生身邊最好的示範。持續學習與行動,這是所有關注教育的人們最根本與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