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親子天下第四屆教育創新100的募集,今年第一次舉辦面試,在面試現場,來了柴犬、高中生、自學生、藝術家、企業家、外國志工、大學代表等等,琳瑯滿目非常多元,我看到「教育生態圈」正在形成。我一直想像假如我是一個老師,有好多的資源可以運用,因為教育創新的趨勢發展這幾年愈來愈深化,生態圈的參與者變多了。
觀察1:老師需要整合外部資源入課堂
從第一階段書審時,就感覺教育創新的資源很多樣,有戲劇、有食育、有動物保護、機器人程式設計、媒體識讀等等。老師的教學專業的定義也會重塑,不能「只是一個專科的老師」(教國文或是數學),得要把眼睛打開,整合外部資源,思考怎麼把這些資源帶進課程,這會是未來老師很大的挑戰,也會是他們教學上很大的成就感。
也因此在這次的評選中,單純學校裡很精彩的一門特色課程,會很難顯得突出入選,入選的教育創新「跨域」必須跟社區、外部資源或學校更多連結。
觀察2:申請者視教育創新100為「找夥伴」、「找TA」的平台
也感受到,很多人把教育創新當成平台。希望進入這個平台,可以遇到關鍵的老師、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有很多人來,不一定是希望自己入選後有個標章可以收集,他們是真心想透過這個社群認識更多夥伴,也讓更多人認識自己,很有企圖心,這個社群的組成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有趣。
觀察3:教育創新企業規模偏小
今年的評選,也看到教育創新的創業,幾乎都規模偏小、或是跟著政府的計畫,商業模式比較不確定,在永續上會有很大的挑戰。在台灣做教育,若是只能針對個別消費者,會少了關鍵影響力,因為只能影響付得起服務費用的家長;但是要能進入學校,沒有政府買單的話,其實在教育產業會滿辛苦的。
在台灣,不管是教育科技或其他教育創新產業,要發揮更穩定、更關鍵的影響力,資源要連結起來, 是永續經營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