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社群的意義大於競爭,每一年都非常感動看到這麼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尤其現場有很多辛苦和困難,在政策108課綱指引的時候,很多轉換的重量在老師的肩膀上,我覺得不論正在哪個階段,起步、修正或在路上,那份努力和堅持,都是讓人很感動的,希望透過社群的力量讓彼此更好,讓更多人在教育現場持續努力。
這次提到的跨域學習,終點應該是真實的生活情境。意思是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公民時,生活中不會分科目,不會幫他設定一個固定題目,如何讓孩子未來能在真實的情境裡面解決問題、能思考,我覺得跨域的意涵很重大。
在教育現場提「創新」已經好幾年,我自己也在反思,社會創新、教育創新的定義是什麼?曾有幾個企業主跟我說,如果一間公司有「創新長」、「創新部門」,這個創新就已經死了,因為不小心把創新變成例行事務,而失去了創新的目的,為了創新而創新。
前幾年《史丹佛大學社會創新評論》(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的主編Eric Nee來台,被問到社會創新的定義是什麼。他認為,美國這幾年最重要的社會創新,就是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他用這個例子說明,許多重要的創新是從教育開始。舉出其中他所分享「創新」很重要的三個面向,與大家分享、共勉。
一、以生態系為目標
Eric Nee以公辦民營學校為例,改變的發生不是一個單點,而是一個生態系,包含學生和老師還有家長甚至在地,形成一個社會運動,從小的生態轉變到更大的生態系,都是用生態系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有單點或個人。
二、發揮影響力的策略
創新的團體都可以思考「槓桿點」,意思是用小的力量去影響更大的體系,以小博大需要策略和施力點,就像美國特許學校,是怎麼從只有幾所學校開始,影響到其他更大的生態系,甚至孕育出教育選擇權的議題。
三、可延續性
我一直記得一句話,真正的影響力是領導人離開之後才開始,要怎麼用團隊的力量,甚至成為一種氛圍或文化,即使創始人有轉變和轉化,也依然有延續的影響力。若是某樣很棒的創新只能依賴一個特定人存在,就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