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英    師大教育系教授

從這次參與評審經驗,我看到國、高中和大學,因為透過連結和跨域合作,整體課程與教學水平和三年前相比明顯提高許多,對師生而言都別具意義。高中端不論是校訂必修課程、多元選修課程、探究與實作等,老師對於課程的發展,更在意課程蘊含的價值,教學上提供學生多途徑的學習與探索,老師們一定耗費許多心神、時間,構思怎麼幫助學生建構對學科知識和經驗間的關聯和意義,因而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投入,以及對生活和新興現象產生好奇之心。而透過專題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生,也因為經歷學習挑戰而完成表現任務或作品,自然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信心。

提高認知層次的課程價值,的確反映在學生的表現和實作結果上。我在評審會議上,短時間cue了坐在旁邊秀出照片的南部高中學生,邀請她上台回答「如何在生活中發現可探究的問題」,她雖然有點緊張,但回答得很好。她提到在疫情期間因為防疫而產生的保持社會距離問題,所以和團隊發想出零接觸的防疫機器人;從學生短時間內的反應,可以看見課程和老師在平時提供的紮實訓練,讓學生即使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或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還能維持對日常生活、環境的感知能力,以及挖掘問題的敏感度,這是作為科學探究的的重要基礎能力。

此外,我也看見大學教授和研究員因為參與USR而走出象牙塔,這樣的體驗和行動學習課程是具有挑戰性的,老師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對新興議題的理解、跨域合作的課程設計、教學法的創新,還包括是否具備管理和組織多層面參與的場域課程的能力。像是這回參加決選的成功大學團隊,就將專題研究計畫孵育成大學的正式課程,同時發展合乎素養導向問題解決跨域協助的行動學習課程,提供大學生及早和世界相遇,打開學習經驗,和學生未來職涯發展有密切關聯的。

在聽完40多場的發表後,我會建議國、高中和大學老師,在發展課程時除了熱忱、興致、意義驅動之外,可思考如何建立和場域或跨域的長期合作夥伴,持續深耕課程;同時也別忘記時時納入學生的學習需求。因為環境和科技變化太快,學校的改變總是跟不太上外界和時代的變化,例如最近火紅的ChatGPT,短期內雖然不見得能夠取代老師,但老師也應不時提醒自己,該多加思考課程教學在與AI相伴時老師可能扮演的角色,我們能不能引導學生如何善用而不是完全依賴AI,也引導自己能與AI為伴,藉由AI幫助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引導更為有效。 綜上而言,很高興能參與此次評審,見到許多團隊師生的努力成果,更能期待台灣教育未來的豐碩發展。

••••

其他評審

••••

唐富美 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曾任朝陽科大師培中心、亞洲大學幼教系兼任助理教授、幼兒園園長、室內設計師。為了自己孩子找尋不到合適幼兒園而決定投入幼教領域,超過25年的教學堅持,成為台灣唯一兩度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私立幼兒園。專長:幼兒園組織創新與領導
李吉仁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
臺大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協助多家大型企業的策略規劃、轉型與高階人才發展;也是馬拉松跑者,成功完賽世界6大馬拉松賽事。退休後仍積極培育人才,在誠致發展出KIST模式,協助偏鄉學校轉型,並擔任School 28校長,培育社會創新領域人才。
陳劍涵 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理事長
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第十任理事長,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師培處副教授。常年致力於國際教育,以培養具備全球觀的世界公民。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2010年加入親子天下,財金領域轉到教育,在親子天下建立了縣市教育力調查、多次負責國際採訪、重要教育政策和台灣實驗教育深度報導。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為視網膜神經生物學與烏賊神經行為學。熱愛推廣科普,期待藉由科博館的影響力推動全民科普教育。
  • 主辦單位

                親子天下   

    共同推動

    會員服務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客服專線:02-2662-0332 | 客服信箱:edu100@cw.com.tw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所有內容調整之權利
    Copyright © 2023 親子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icon_Back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