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

對PBL的認識,從我們的理解上是要”Learn through project(透過專題學習)”,意思是學習者提問後,藉由PBL的旅程統整學到的東西。但這次評審過程中,我觀察到許多教學案例是"Learn by project”(藉由專題學習),是老師先設計好一個專題,想要利用這個專題完備一些已經框架好的知識讓學生學習,這是關鍵差別。

台灣教學現場的做法比較像做專題研究,課程框架很清楚,但如果是”Learn through project”,課程的邊界其實是不清楚的,在這之間,學生的自主性會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是”Learn through project”,學生啟動問題時,他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旅程,整個知識的疆界、技能的疆界是開放式的,學習的可能性也很多,在這當中,學生會經歷一些有意義的掙扎,出現修正反饋,最終所有的提出方案都來自學生。

這次評審過程中,我的感覺是老師們設計了許多專題,可是沒有看到太多學生對真實世界的叩問。常聽到老師說發現了什麼問題,老師想做什麼題目,但很少聽到問題是由學生自主發想的,所以決選面試時我們會問參與團隊:「學生有沒有參與問題的界定?」

有些時候,老師界定也不是問題,可是如果問題是由老師界定出來,老師就要把這個問題的真實性跟學生的感受做強而有力的連結,不然會讓學生覺得他是在做一個老師想做的題目。

我覺得從"Learn by project"到”Learn through project”的距離並不遠,只差轉個彎。現在教學現場做專題教學,學生有思考、有動手做,有嘗試錯誤的空間,已經打破學習套裝知識的方式。若是要”Learn through project”,老師能更進一步,把問題意識的主導權還給學生。最大的關鍵是老師要願意放手讓學生界定問題。

當問題是學生真實想要解決的,他們會窮盡方法,老師的角色反而比較像在「陪跑」,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學生會導出什麼樣的方案。孩子提出的問題到最終他想投入的解決方案,老師都不見得會,我們只是在陪伴他的過程中一起找方法、找資源、找到一起討論問題的方式。

••••

其他評審

••••

唐富美 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創辦人
曾任朝陽科大師培中心、亞洲大學幼教系兼任助理教授、幼兒園園長、室內設計師。為了自己孩子找尋不到合適幼兒園而決定投入幼教領域,超過25年的教學堅持,成為台灣唯一兩度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私立幼兒園。專長:幼兒園組織創新與領導
李吉仁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
臺大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協助多家大型企業的策略規劃、轉型與高階人才發展;也是馬拉松跑者,成功完賽世界6大馬拉松賽事。退休後仍積極培育人才,在誠致發展出KIST模式,協助偏鄉學校轉型,並擔任School 28校長,培育社會創新領域人才。
陳劍涵 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學會理事長
台灣國際教育資源網第十任理事長,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師培處副教授。常年致力於國際教育,以培養具備全球觀的世界公民。
陳雅慧 親子天下總編輯
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2010年加入親子天下,財金領域轉到教育,在親子天下建立了縣市教育力調查、多次負責國際採訪、重要教育政策和台灣實驗教育深度報導。
陳佩英 師大教育系教授
美國南加州大學哲學博士,曾服務於私立華梵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現為臺師大教育系暨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授、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2007年起,擔任高中優質化補助方案計畫主持人,和近30位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推動,服務的高中已超過300多所。
  • 主辦單位

                親子天下   

    共同推動

    會員服務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客服專線:02-2662-0332 | 客服信箱:edu100@cw.com.tw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所有內容調整之權利
    Copyright © 2023 親子天下.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icon_Back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