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開始,教育創新一百今年進入第五屆了,我也連續五屆都擔任初審和複審的評審,格外感受到時間的作用力。教育創新已經不是一個口號,已經進入很多教育工作者的DNA,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和實踐的方法,面試過程中,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這一屆,有不少一校多案的報名,一所學校裡不同的老師、不一樣的組合,但是不打折的熱情,深深感受在這些學校裡,專題學習或是教育創新已經是一種文化和價值,不只是為了報名報獎的煙火式專案。
面試過程中,一整天聽到文蛤、鳳梨、獅頭文化、校園飛鳥窗殺、阿富汗婦女騎腳踏車倡議、美術館導覽⋯⋯我自己都被老師們的故事激起想知道更多的好奇心,很感謝老師們帶我看見這個世界的豐富。
現場參與複試者展現了簡報、行動劇、作品、影片⋯⋯想盡辦法用各種形式展現學生和自己學習的成果,讓我可以想像教學現場的豐富。
最後,也很感欣慰的是,幾乎多數國中被問到推動從真實世界出發的專案學習後,學生們在傳統學科學習有什麼改變?很多老師很坦誠分享的確一開始時,被同事們質疑「會影響學科學習,拉低學科分數」但把時間拉長,卻看到國小階段的學生學力評量提升,國中會考減C增A。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了,知道為何而學,知識是可以解決真實的問題。內在力量長出來,那是最可貴的成果。
國中階段一直是教改中最艱難的三年,有現實的升學壓力要奮鬥,學生無動力的現況也讓人沮喪,專題式學習或許開啟一條新的路,我們當然不是回到傳統的會考成績進展來評量教育創新的成效,但看到這些老師在分享時感動的哽咽,也很想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知道,大家都不孤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