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參與教育創新100的評審過程,看到的案例由於都是已經通過初選的入圍名單,所以都相當精彩!即使沒有通過決選,往往也很精緻或很有意義,只是可能不盡符合本次評選的某些標準(例如「跨域思考」或「專題式學習」等),畢竟每一次甄選都有不同的重點。
我從案例中觀察到幾個趨勢與特色。首先,我看見許多貼近在地文史生態的課程與教學,例如三重的秀英花、八里米倉國小的路蟹與水鳥、宜蘭岳明的食魚、台中大坑的文心蘭、德化國小的「沃土化芋」、中教大附小的「雙城故事」、屏東地磨兒國小的部落文化等,從北到南都有精彩的案例,進行方式包含主題教學、校本課程、文史踏查或生態保護行動等,有些案例甚至連結地方創生。這類在地化的課程,在25年前的臺灣可說接近零,在50年前的臺灣甚至可能招來牢獄之災。
其次,今年甄選仍出現不少推動閱讀的教學活動案例,不同教師能透過繪本、主題、跨域、走讀、創作等不同方式引導閱讀,也有圖書館的負責人不再被動等待學生來借書,而是主動設計各種活動來引發學生的閱讀樂趣。這也代表著,重視閱讀的傳統,仍然在許多學校受到保存,但正以創新的方式在延續生命,而閱讀確實也是學生獲取知識與終身學習的基礎。
我看見的第三類趨勢是有關探索、體驗與操作的課程,包括校外的城市探索、海上活動、獨木舟、登山、單車等活動,以及校內的虛擬實境、機器人、STEAM等相關課程,都頗具操作、體驗與做中學的精神,也都頗具現代性與未來性。
文明起源於創新,教育孕育創新的心靈,所以教育永遠需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