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得到的激勵是,看見學校端確實接收到新課綱政策的推力。新課綱施行下,也真的有許多優秀的課程設計案例。我相信經過這個過程,孩子會更有動機、更樂於學習,學校也將逐步成為能更佳培育未來人才的學習場域。
但是在評審過程中,我感到有些學校會「為了做而做」,或是過於強調在地化、以及刻意將學科與某個主題連結,這是否會侷限許多孩子較真實、內在的情感、想法以及真正能遷移到生活中的實力?
面試過程中,有些報名者難以清楚論述其課程與非認知能力間的關聯性,像是孩子參與課程後,如何變得更有責任感、更懂得同理他人?當孩子遇到挫折、意見不同、有衝突時師長又會怎麼引導?這讓我有些擔心當新課綱力推至教育現場,學校因政策急著產出課程內容,反而在過程中流失了一些教育的本質。當然,老師的確會在錯誤中滾動修正,但我們不能因此蹉跎了孩子更根本的學習。
我認為在發展教育創新行動的同時,該處理的學校文化與班級經營等課題還是滿多的 。我的論點是,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優先從實實在在的做人處事上來思考課程的發展, 同時記得師生關係是一切的基礎,以及建立一種師生互相信任的校園文化,才能帶來更有意義的改變。